我的朋友轉寄一篇文章給我看,標題是:兩性專家劃錯重點:七年級女生未婚的主因不在於經濟,而是找不到人!
文章中沒有提到兩性專家到底是誰,就跟新聞上的英國研究一樣,各種唬爛的事情都可以扯到英國研究。當然,各種性愛的問題也可以扯到不知名的兩性專家。不過,有個數據倒是讓我注意,根據內政部戶政司109年人口統計資料,台灣30至39歲人口約45%未婚。將近一半適婚年齡的人沒結婚(或是已離婚)?
這個數字會很令你驚訝嗎?其實這個數據蠻符合研究。據統計,這個世界上約有一半的人為安全型依附人格,所以有一半是不安全型依附,用機率來計算,約25%的夫妻會非常滿意自己的婚姻,約有25%則非常不滿意自己的婚姻,另一半應該是普普通通。有一半的人未婚,倒是可以預料。未婚率有個極限,不會繼續攀高。只要安全型依附的人存在,婚姻就會存在。
為什麼過去的結婚率比較高,而現在的結婚率比較低呢?現代人的心理出了什麼毛病嗎?我想從以前到現在,人類心理的毛病應該都差不多,恐懼、憤怒、悲傷、快樂,改變的是環境。過去生存環境惡劣,人類必須群居才有辦法生活,所以婚姻快不快樂並不是重點,活下去才是重點。所以結婚率就很高。
現代的社會福利健全,即使一個人,隨便找個工作也都能活下去,想當遊民也不太會餓死。路有凍死骨的事情,怎麼可能會發生在現代?政府不被罵死才怪。所以不管是結婚前或結婚後,既然我都可以自己一個人過得好好,只要看你不順眼,想離開就離開,有什麼好顧慮呢?所以不安全依附的人,不必為了生存而勉強維持家庭關係,未婚率和過去相比,當然就提高囉!
所以未婚的因素到底是什麼呢?當然不在於經濟。女生看男生,對方年薪沒有百萬就不嫁嗎?當然不是,許多年薪不到百萬的男生一樣可以找到老婆。除非經濟條件在社會上處於百分比後面的10%,才「有可能」真正因為錢而吵架。也許你會說,我常跟對方因為誰要付錢而吵架,怎麼會說經濟不是問題的來源?當然不是,問題的源頭是「安全感」,錢只是因為沒有安全感,而被拿出來發揮的假議題罷了。
男生和女生為什麼會在一起呢?簡單說,就是剛好我沒有安全感時,想要安全感時,對方剛好走了進來,滿足我的安全感的需求,所以就在一起了。所謂近水樓台先得月,也就是這個道理。男生和女生為什麼會分開呢?也就是你讓我覺得很沒安全感,所以我就發動吵架行為,達到分手的目的。
未婚的原因是找不到人嗎?有可能,以個人來說,如果樣本數太少,也就是認識人的太少,結果會和統計機率不符合。如果你用心認識五個異性,全部都不符合條件,你就哭喊找不到人,那也認輸太早了,如果你用心認識一百個人,也許結果就會不一樣了。也許你會說,哪裡有機會可以認識那麼多人?沒關係,時間會給你,也許七十歲就會找到了,七十年還說找不到人,那也太悲慘了。
未婚的原因也未必是找不到人,實際上是恐懼婚姻(不安全依附人格),找不到人只是行為的藉口而已。假設自己是這樣的心理狀態,即使你認識一百個異性、一千個、一萬個,也永遠不可能找到人,因為根本問題是自己,除非心理狀態改變了,否則永遠不可能有婚姻關係。值得高興的是,安全依附和不安全依附,在人類的心裡會時常會轉變,和你所處的環境,遇到的人有關。如果我們願意,可以靠「自己」和「他人」的努力,獲得安全感。你所遇到的人,是怎麼樣的人,非常重要。如果你遇到的人總是跟你說:「男人都是渣,不可信任。」,和你遇到的人說:「我能遇到他真的太棒了!」這兩種人對你的影響,會造成非常不同的結果,人是在與他人的連結裡成長。
來說說故事吧!我的朋友都知道我很喜歡小孩,也喜歡家庭生活,當然也想結婚,我從來不會說不結婚很好,我覺得不結婚是一件很悲傷的事。可是我卻是戶政司人口統計資料中,未婚的那群。在自省的過程中,我了解自己落入了不安全依附的陷阱,導致伴侶關係產生一連串的錯誤,結果是,我現在還是一個人。悲傷伴隨而來的是內心的創傷與自卑。幸運的是,我把這些負面情緒,轉移到工作和其他興趣上,獲得一些平衡。但是我的內心仍然很空虛,像踩不到地一樣,浮在空中的感覺。不過,我卻很感謝我的朋友,雖然我從沒有正面好好地謝謝他們,但我的內心真的充滿感激。我的朋友會誇讚我很帥,其實我不知道自己帥在哪裡?因為我不是走帥的路線。不過他們似乎看到了某些我自己看不到的地方(也許因為自卑心作祟,所以我看不到),他們也跟我說,我有許多特質是女生會喜歡的。而這種「相信你」的力量,給我很大的鼓勵,從自卑中復原。
人是在與他人的連結裡成長。不管連結是穩定的,還是破壞的,都具有意義。長存的友誼,或是決裂的關係,也都具有相同份量的意義。每個人的內心,都藏有一個可愛的靈魂,讓人喜歡的那一部分。而這種喜歡,跟你長得很漂亮,我很喜歡你的喜歡是不一樣的。這也是我給自己的人生功課,看見別人可愛的靈魂。雖然不容易,但很值得試試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