有人說:「靜脈曲張治不好,會一直復發。」這句話有一半對,有一半不對。靜脈曲張可以看作是一種慢性疾病,或是一種退化性疾病,跟我們人類的生活習慣有關,因為現代人長時間工作需要久站或久坐,休假又不常運動,所以下肢靜脈回流就會不好,靜脈壓力變大,容易產生靜脈曲張。另外像是年紀、懷孕、肥胖、女性荷爾蒙、遺傳、基因,也都是造成靜脈曲張的因素。
據統計,約有25%的人口有靜脈曲張,如果包含蜘蛛絲和網狀的靜脈曲張,則高達80%。有些人會認為靜脈曲張只是外觀的問題,屬於醫美的部分。這並不太正確。靜脈曲張是一種疾病,會造成身體的不舒服,像是雙腳痠脹,疼痛,皮膚搔癢,長濕疹,色素沉著,產生潰爛傷口。有人會說,雖然我有靜脈曲張,可是又不痛不癢,我才不要治療。根據我的臨床經驗,年輕沒症狀的人,年老之後大多會出現症狀,大概是七十歲之後,雙腳骨骼肌肉不再強健,加上血液循環不好,會嚴重影響腳的活動,生活品質就大大降低了!
【治療的關鍵:醫師的耐心】
靜脈曲張到底能不能治好呢?可以的!目前的醫療有辦法讓雙腳回到健康的狀態。不過,靜脈曲張像慢性病,就像高血壓和糖尿病,很難一次就治療好,需要有療程,才有辦法將疾病完整控制。所以治療靜脈曲張,最重要的是──要有耐心。不只醫師要有耐心,病人也要有耐心。如果病人的靜脈曲張很頑固,很難治療完全時,醫師就要不斷地評估,到底還有哪個地方沒有治療到?有一部分的靜脈曲張沒治療到,很容易影響其他正常的血管,使病人的靜脈曲張時好時壞,反覆發生。所以通常我都會追蹤半年到一年,確定病情穩定,才算療程結束。
以前治療的觀念主要把大條、突起來的血管治療好就好了,細小的網狀和蜘蛛絲狀的血管不用治療。但在我行醫多年後,發現這些細小的血管,久而久之,範圍可能會越來越擴大,也會讓病人的腳痠脹疼痛,皮膚搔癢、針刺感、濕疹、產生鬱血性皮膚炎。所以我治療靜脈曲張,不管大條的血管,還是小條的血管,都會一併治療,這樣治療才會完整,病人的腳才有機會回到正常健康的狀態。
【治療的關鍵:超音波檢查】
除了治療要有耐心之外,治療前的超音波檢查也很重要。光是看腳的外觀,無法制定詳細的治療計畫。表皮的血管,常常和皮下的血管相連接,這些皮下的血管,要用超音波才能看到,我們要檢查哪條血管出問題,血流方向,還有分布位置。如果只治療表皮突起的血管,皮下的血管不理它,這些皮下的血管,有可能會再長出新的靜脈曲張,造成復發。就是因為靜脈曲張的血管有些粗,有些細,有些在表層,有些在皮下,所以有好幾種類型,治療方式就有很多種,要根據不同類型的血管,採取不同的治療方式,這樣療效才會好。
靜脈曲張是一個很難纏的疾病,每個人的生活習慣不同,體質不同,療效就會不一樣。有些人好得很快,有些人好得很慢。有些人很容易產生色素沉澱和紅血絲,有些人就不會。所以醫師必須承擔很大的壓力,反覆地觀察治療後的變化,是不是還有沒治療完整的部分?如果有病人的治療超出治療計畫,我還是會想辦法盡量治療到好,不會再另外跟病人收費。既然病人信任我,願意給我治療,不管靜脈曲張多難纏,我還是會盡力。治療好,才是最重要的。
Tags:
靜脈曲張的健康教室