書評《最後的擁抱》:該如何面對臨終,臨死覺知與面對死亡的態度|許園長

今天我們來聊聊一本關於「臨終」的書──最後的擁抱。這本書是由資深的安寧療護的護士,紀錄了六十則真實的臨床故事,讓每個人能進一步看見臨終者在生命最後的日子。

好書推薦,最後的擁抱,書評,閱讀,知識,讀書心得,臨終,死亡,安寧療護,安寧,瀕死經驗,臨死覺知,悲傷五階段,人生,生死學


【什麼是臨死覺知
你可能會發現,臨終者說看到過世的親人,或是說看到了一個奇怪的景色.有些臨終者還能遇見自己死亡的時間,或是說出自己離世時的環境。我們常會認為這是不是藥物的作用所產生的幻想,但實際在照護的安寧醫療人員認為,沒有造成藥癮的低劑量止痛劑或安眠劑,應該不至於會造成幻覺。所以提出了一個臨終者會有的現象,稱為臨死覺知(Nearing Death Awareness

臨死覺知這個觀點貫穿全書。臨死覺知是一種關於死亡過程的特別知覺,當臨終者越來越接近生命的終點時,他們對於人物會有特別的體會。這種體會以緩慢漸進的方式形成。似乎是意識到現存的世界,又意識到自己漂向另一個世界,這種意識,隨著病患越接近死亡越強烈。最中心的三個關鍵字眼是:覺知,臨近,和死亡

另一種和「臨死覺知相近的是瀕死經驗」,臨死覺知和瀕死經驗表面上好像一樣,例如看到炫目的亮光,見到已故的親友,遇見偉大的神,回顧一生,感受到平靜,解脫了痛苦。不過實質上兩者不太一樣,瀕死經驗是突發的生命終止,像是溺水,突然心臟病發作,車禍等,這一刻在人世,下一刻跳到別的世界,然後又突然被拉回人世。回憶像幻燈片一樣不斷閃過。

而臨死覺知通常發生在緩慢死亡的病人身上,病人有逐漸惡化的疾病。臨死覺知的病人會意識到人世之外,還有另外一個空間。他們不是在兩個世界間驟然跳換,比較像漂流在兩個世界之間,或是同時存在兩個世界中。臨終者回顧一生,像是慢慢的欣賞一部電影,可以決定自己在死前想要完成什麼事。

【面對死亡的態度】
每個人面對死亡的態度都不一樣,當然,這也決定了最後你會如何離開這個世界。伊莉莎白庫伯勒-羅絲(Elisabeth Kübler-Ross)醫師描述了人對待哀傷與災難過程中,也包括面臨死亡,有5個獨立階段:否認,憤怒,討價還價,抑鬱,和接受。臨終的病人不一定會依照順序走完五個階段,常常沒有明顯的次序,也不一定會同時出現,有時會在幾個階段間反覆來去,甚至會停留在一個階段。像是從憤怒變成否認,再轉變為接受,轉變成討價還價,再轉變成憤怒或沮喪。

在「悲傷五階段」,處不同階段的人,對於「臨死覺知」的看法就會不一樣。對於看到過世的親人,或是看到一些奇幻的景色,每個人的表現都會不一樣。有人會感到非常開心,他們會跟過世的親人聊天,並且樂於跟你分享這些事情有多麼的美好。有人會覺得很疑惑,甚至會害怕,他們不曉得為什麼會出現這些人。而有人會憤怒,指責不該有這些人出現在他的房間。有人則避而不談這些事。

【臨終者會傳達出什麼訊息】
大致上我們可以把臨終分為兩種情況,一種是沒有牽掛,一種是有牽掛。有牽掛的臨終者,也會因為解除牽掛的事情後,而變成沒有牽掛。當然,也有人始終抱著牽掛而離世。我們在世者應該要做的,就是幫助臨終者解除牽掛的事情,安詳辭世。

沒有牽掛的臨終者,會跟你分享他的經驗,與某個過世的人同在一起;必須準備好去旅行或要改變了;提到某個只有他們能見到的地方;或提到他們知道死亡麼時候會發生。臨終者所說的事情也許非常的不合常理,但請不要以「病人的幻覺」來看待,這會讓臨終者感到沮喪,因為這些經驗對臨終者來說,也許是真實的,只是我們感受不到而已。我們可以聆聽臨終者的經驗,相信他、並且祝福他,臨終者最後回饋給你的,會讓你的心中感到踏實而且滿足。

有牽掛的臨終者,會說到某件事或某個人,他們須要完成它,才能安然辭世。他會要求你,幫他移除一些阻礙,好讓他能修復私人的,靈性上的,道德上的關係。通常臨終者不會很直接地說出是什麼人或什麼事,會以象徵性的事物來表達,所以我們要很仔細地聆聽、有耐心的詢問,才有辦法解讀出來。否則臨終者會一直焦慮不安,難以安詳辭世。而面對臨終者無法善終,在世者心中也會存在失落感。有時這種失落感甚至會導致憂鬱。

【我們為什麼要學習死亡】
對於我們自身,有兩方面的作業。一方面是對自己,另方面是對他人。自己本身要用什麼態度來面對死亡呢?既然這是一項必然的作業,提早準備有助於我們心靈上的安定。另外,我們該如何幫助他人呢?當自己的親人和朋友面對死亡,我們自己該持什麼態度呢?如果我們自身對於死亡也感到害怕或恐懼,那如何能讓親人和朋友安心呢?

你可以不去接受死亡的事實,當作什麼事情都不會發生,就這麼過日子,但你不當一回事,身旁的人也不知道該怎麼看待。你也可以懷著憤怒,憤怒現在的醫學為什麼無法讓你繼續活下去,不斷責怪他人來發洩情緒。你也可以懷著憂鬱,因為計畫的事情都泡湯了,無法實現夢想,要與親人離別,終日哭泣。但你也可以接受,交代自己該如何離世,甚至可以安排自己離世的時間,以最平靜的狀態辭世。

「否認」和「抑鬱」會讓自己失去很多跟親人深入談心的機會。「憤怒」會讓周邊的人遠離。但不管怎麼樣,最後都必須接受。你希望能與深愛的人好好談心,然後到道別嗎?我相信,最後臨終的路程,你會表現出什麼樣的態度,與你的人生所經歷過的事情有很大的關係。會留下牽掛嗎?為什麼會有牽掛呢?我相信,不是去「戒掉」、「抑制」心中的盼望,切割掉所有對世人的情感,才能毫無牽掛。相反的,是要去「完成」心中所期盼的,才能真正達到了無牽掛。

我們應該要提早學習這樣的作業,如果可以跟自己的親人或摯友,一起平靜安詳地度過生命的終點,對於臨終者,或是在世者,都能在心靈上獲得相當的溫暖與感動。讓我們更能感到當下「活著」的珍貴。




張貼留言

較新的 較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