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1993年,美國有一位21歲女性遭受謀殺,頭顱被子彈貫穿爆裂,胸口有七八個穿刺傷,死狀極為悽慘。是什麼深仇大恨讓兇手下了如此殘忍的毒手呢?
這位被害女性是一位跨性別者。她在外表上看起來是一位男生,內心喜歡女生,但藏在衣服下的,卻是女生的身體構造。也就是過去社會戲稱的假小子,男人婆。這位被害女性名叫蒂納(Teena),她跟一位漂亮的姑娘交往。不過這位姑娘的前男友常來騷擾她們。後來蒂納被發現是女生,姑娘的前男友非常憤怒,覺得被侮辱了,然後將蒂納痛打一頓,並且強暴她。蒂納跟警方報案後,但警方卻因為蒂納的跨性別身分,輕視蒂納,沒有積極辦案,反而縱容兇手。最後導致蒂納被謀殺。
跨性別男性者蒂納(Teena),生理性別為女性,性傾向為男性 |
蒂納和女友 |
在那時的社會有個氛圍,如果蒂納不假扮成男生,不就沒事了?好像這起謀殺,是因為蒂納犯錯在先。各位有沒有一種既視感,被強暴的女性,我們會檢討是因為女生穿得太暴露,才會被人強暴。為什麼女生穿得太暴露就該被強暴?為什麼女性想扮成男生,就該被歧視,被毆打?這是什麼奇怪的邏輯?這是不對的。
殺害蒂納的兇手湯姆尼森(Tom Nissen) |
殺害蒂納的兇手約翰洛特(John Lotter) |
我們剛才說的新聞,有被翻拍成電影《男孩別哭》(英語:Boys Don't Cry)。這部電影獲得許多獎項,很推薦大家觀看,對跨性別者會有更多的認識
電影《男孩別哭》《Boys Don't Cry》 |
過去我們以生殖器的解剖結構,或染色體的不同,來判定一個人的性別。有小弟弟,就是男生;有小妹妹,就是女生。所以性別一開始就被決定了,和你內心的想法並沒有關係。但後來我們發現,應該要考慮人類心靈的部份,自己覺得是男生還是女生?這非常重要。除了自己對自己的認識之外,自己對他人的感覺如何?男生就應該喜歡女生嗎?女生就應該喜歡男生嗎?後來我們普遍認為,人類的性別與性向很複雜,不單純只有男生,女生兩種分類。所以我們就建立起多元性別,來闡述性別的多元化。這對於基本人權,人類的平等,非常重要。
生物性別
通常我們對於性別的認知,多從身體構造的差異來作分類。有小弟弟的人,我們就稱為男生。有小妹妹的人,我們就稱為女生。以這樣的分類,來決定一個人的性別,我們稱為生物性別。有些人因為遺傳和基因的病變,好像有小弟弟,也有小妹妹,讓人分不太清楚,我們稱為雙性人,或間性人,過去稱為陰陽人。
生物性別由身體構造的差異來作分類 |
性別認同
不過人類在成長的過程中,從嬰兒開始,就逐漸摸索自我,也慢慢認知到性別的差異。我是男生呢?還是女生呢?這種個人固有的感覺,我們稱為性別認同。性別認同是因為大腦的作用,所產生出來的抽象概念。和你是不是有小弟弟或是小妹妹,沒有一定的關係。多數人的性別認同與身體結構保持一致。但有些人會和身體結構不一致。這樣的抽象概念就跟你的想像力一樣,可以非常多樣化,有人覺得他是男生,有人覺得他是女生,或者我不是男生也不是女生,或者我是男生也是女生。
性別認同:自己覺得是男生還是女生,和身體結構可能不一致 |
性傾向
我喜歡你!這種喜歡的感覺,就是性傾向。包括對他人的幻想,產生身體和情緒上的反應。這也是大腦作用下的抽象概念。我可能喜歡女生,也可能喜歡男生,或是兩者都不喜歡,或是兩者都喜歡。同樣具有多樣化。也就是異性戀、同性戀、雙性戀,或是無性戀。
性取向和性別認同是完全不同的東西,但常常會讓人混淆。性取向是對他人的感覺。而性別認同,是自我的認知。這兩者和自己身體的構造不一定完全相關連。舉例來說,我的身體構造是男生,但我覺得我是女生,而我喜歡的,卻是男生。所以用我自己的觀點來看,我是女生喜歡男生。但以旁人的觀點來看,你怎麼是男生喜歡男生!所以用自己的眼光來看世界,太狹隘了!會產生謬誤喔!
性傾向:不管我的性別為何,我喜歡男生?還是喜歡女生?喜歡的性別對象,即是性傾向 |
性別表達
當我們在建立人際關係時,與他人互動時,我該怎麼扮演我自己呢?我要打扮成女生,還是我要打扮成男生?我如何將自己內心的世界呈現給外界,我們稱為性別表達。有時身體構造是男性,但內心是個女生,外在可能就會是女性的打扮,我們稱為跨性別。偽娘和跨性別不一樣,有些男生可能會故意打扮成漂亮的女生,只是為了吸引目光,但內心並不是女生。所以看外在的打扮,並不能斷定一個人的性別喔!
從外在來看,自己的身體構造是男生還是女生?這樣的分類,我們稱為生物性別。從心理方面來看,對自己,我覺得自己是什麼性別?我們稱為性別認同。對別人,我喜歡什麼樣的性別?我們稱為性取向。了解這些專有名詞的意義後,我們下次就來聊聊,什麼是同性戀,什麼是跨性別。
性別表達:不管我的性別為何,我向外界表達出來的性別是什麼,即是性別表達 |